《作文和说话》朱德熙 朗读:姜林杉
《作文和说话》
朱de熙
口里说的是话,写下来就是“文”。文章不过是“书面的说话”。因此,衡量口语通顺与否的标准也就是衡量文章通顺与否的标准。口里说的话,是通是不通,我们一听就知道。执笔作文的时候,为什么就糊涂起来?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作文跟说话割裂开来,看成不同的两件事,忘记了作文就是说话。一提起笔,就想到是在“做” 文章,把口语丢到九霄云外,努力去追求一些口里从来不说的、又生硬又别扭的句式。 有人在会上发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生动,又流利。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照样记录下来,用不着怎么修改,就是一篇挺好的文章。要是请他自己把发言写成文章,原来的生动、流利都不见,文字也变得不顺了。啰啰唆唆,别别扭扭,读起来令人生厌。这也是因为刻意要“做”文章,矫揉造作,弄巧成拙。
我们对于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的根据,因此文章里如果有不通的地方,自己是可以发现的。换句话说,自己可以给自己改文章。我们写作的时候,无论是字句、段落、篇章,总要经过再三斟酌、推敲。不断地肯定一些东西,同时也不断地否定一些东西。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也就是反复修改的过程。鲁迅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先生在这里强调文章要精炼,所以只谈删削。实际上有删削,自然也有增益,也有修改。说“看两遍”,我的体会就是“念两遍”,最好念出声来。这样做是为了把文章跟口语结合起来,用我们对口语的感性知识去衡量纸上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通,是不是顺。
好的,多谢了
@文之吟,老师好,文章的标签请直接使用艺…
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除非主题贴合、能起到…
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作品的选的背景音乐太随意,换成节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