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
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 辛寅逊 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那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
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现在所见的春联。
据《簪[zān]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 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 视为雅事。
听众朋友,春联的来历呢,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把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描写新年的诗《元日》送给各位。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要打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