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何其芳)

夏夜
何其芳
在六月槐花的微风里新沐过了,你的鬓发流滴着凉滑的幽芬。圆圆的绿阴作我们的天空,你美目里有明星的微笑。菊花悄睡在翠叶的梦间,它淡香的呼吸如流萤的金翅飞在湖畔,飞在迷离的草际,扑到你裙衣轻覆着的膝头。你柔柔的手臂如繁实的葡萄藤围上我的颈,和着红熟的甜的私语。你说你听见了我胸间的颤跳。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是的,一株新的奇树生长在我心里了,且快在我的唇上开出红色的花。
《夏夜》是现代诗人何其芳于1932年11月1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写的是夏夜里浓荫下热恋中情侣爱情的甜蜜和温馨。诗所描绘的环境优美,花草树木乃至空气馥郁,诗中的恋人情深意浓,诗的意象绮丽,意境深远,一切都整合为爱的明丽与芬芳。这首诗款款写来,曲曲传出,调子甜热而又柔和,虽也有妩媚的情致和瑰丽的辞藻,但整个来说是淡雅、清妙、近于透明的。
早期,何其芳虽关注社会现实,思索人生,但因找不到出路,曾一度感到仿徨、孤独,于是便把自己封闭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中,以大量诗作实现他理想中所追求的美和爱。这首《夏夜》便是作于这个时期的一首意境朦胧幽美的爱情诗
这是一首用十四行诗形式写成的爱情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前三节是诗的主干,用于抒写情感或感受,两行对句则为归结,起着画龙点睛、收拢全诗的作用。
诗一开始便向人们展示一个静谧优雅的处所:是六月之夜,微风拂去了白日的暑气,四处漾着槐花的清香,姑娘的发际沾满了花的幽芬。在“幽芬”之前,作者使用了“流滴”这样一个动词,只能闻得到的花香好像变成了见得着碰得到的水滴一般,具备了凝重的质感,此刻正从姑娘鬓发间慢慢地滴下来。在这想象之上,诗作接着又使用了“凉滑的”这样一个定语,使这“幽芬”获得了令人惬意的触觉,加重了它刚刚获得的质感。这种通感的运用,正是力图用印象转移(“幽芬”——到“凉滑”——再到“流滴”)组成意象的动态变化,赋予这一片幽芬以一种活动的美的姿态。第三、四行诗设想“圆圆的绿荫”是两人头顶上的一片宁静、和平的“天空”,把人罩进了幸福里,并与下面明星的微笑”相配。“微笑”已形容了“美目”的灵活多情,冠以“明星”一词便更令人想见这笑容的灿烂了。
第二节诗以细密的笔意绘出了一个藕花飘香的怡人世界。不说藕花开在翠叶间,而说它“悄睡在翠叶的梦间”。对于空气中飘散的藕花香味,诗人同样把它动态化了:那是阵阵“淡香的呼吸”,它扇动如暗夜中“流萤的金翅”;它不但“飞”,而且解人意似地“扑到”姑娘膝头。这两节诗创造了一种弥漫着爱的幽芬又有点扑朔迷离的氛围。
第三节诗正面抒写了热烈的恋情。“私语”"作为一种微弱的声音而具有“红熟”的颜色和“甜”的味道,这与其说是一种浪漫的异想,毋宁说是一个恰当比喻的合理赓续,即从上句手臂如“繁实的葡萄藤”一句而来,设想听着恋人的情语就如嚼着熟透、浓甜的葡萄一般。底下心跳如树根震动泥土句震动”一词相当夸张,大概诗人觉得非如此不足以形容抒情主人公的极度欢乐。“在热的夏夜里”主人公内心感情的热度及这种感情的增长、膨胀,为“震动”之状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最后两行对句情绪热烈亢奋。如果说整首诗是一首轻丽柔和的小夜曲,那么它便是这首小夜曲的高音区,使全曲在昂奋中作结。“新的奇树”倏然长出,表示两心结下的爱情已经成长,这种感情是过去从未体验过的。“唇上开出红色的花”,隐喻青春的生命已然成熟,一如夏日盛放的红花。这是恋情成功后的激动的、华丽的歌声。
这首诗是何其芳幻想时期的诗作,此时年轻的诗人常有对于人生的动情沉思,对于爱情的迷濛怀想,而且一往情深,缠绵婉致。其为诗注目的是光色、凹凸,追求的是深致、隽美,一切都以奇异的情调出现。此诗便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它款款写来,曲曲传出,调子甜热而又柔和,虽也有妩媚的情致和瑰丽的辞藻,但整个来说是淡雅、清妙、近于透明的。

我要打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