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诗歌朗诵技巧-第四章诗歌朗诵整体创作-善用体态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二、善用体态

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是人们用来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达的有效手段,因此经常被人们称作体态语。体态语,是利用身体的姿态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辅助工具的副语言符号。

书面语言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则是人们面对面交往时必然要采用的交流方式,朗诵时当然也离不开这两者的配合使用。

社会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体态语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体态语能体现一个人的成长背景、文化层次、性格、修养等内在的信息。正确、得体、优雅、端正、落落大方的体态语,可以使人有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吸引人的力量,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过,在朗诵的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体态语的自然显露,而应该在训练初期作一些设计,待到习惯成自然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毫无雕琢痕迹地去使用体态语。

下面从朗诵时运用体态语的特点、功能、运用原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体态语的特点

体态语的存在和使用,从宏观角度看,具有广泛性、直观性、依附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

其一,广泛性。朗诵,从表面上看只是用到了口耳,但实际上,听众在现场的朗诵中所欣赏到的创作却包括了朗诵者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和体态语的辅助运用。没有任何一个朗诵者是自始至终一动不动的。即使是朗诵者在话筒前录制朗诵作品时,虽然他不面对听众,但也有意无意地运用体态语,他的表情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还会辅之以手势和身体的运动。

可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在使用体态语,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是其他非自然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体态语这种使用的广泛性在朗诵中自然也会有较突出的体现。

其二,直观性。体态语表达便捷,具体可感,让人一目了然。

诗歌朗诵感染人的重要前提就是诗歌的内容要为大家所接受、所理解,朗诵者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辅以体态语,有利于把诗歌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有利于把朗诵者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更有效地显露出来,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比如李白《将进酒》的头两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朗诵开始时目光可以投向高远处,在朗诵到“天”字时,可以侧举胳膊,展开手掌,然后随着语流的行进向相反方向的下侧挥动,眼神也相应地跟上。这一体态语的运用,可以使黄河之水由上游奔流到海的过程更加形象化,同时在体态语的配合下,河水奔流的气势也得以增强。

其三,依附性。体态语含义十分丰富,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会有多种各不相同的解释,对它的正确判断要依附当时的语境,依附它所伴随的有声语言,以及与之匹配的相关的体态语。

这也说明,体态语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其他相关因素协同进行的,而其他相关因素既为体态语的运用提供了依据,又须要与体态语相配合。这种互相依附的特点使得体态语的使用既灵活多变又要遵循规律。

其四,民族性。人类大部分体态语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但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有些体态语的含义及使用是完全不同的。但有时也有变化。

比如,同样是表示赞叹,有的民族点头,而有的民族摇头。我们在朗诵中却会综合运用到这两种方法,点头表示赞同并不奇怪,而摇头表示赞同却须要解释——摇头并非表示不赞同,而是表示不可思议。所以,了解体态语的民族性,既为相互区别,又为相互联系。

不过总体来说,我国的听众更能接受相对含蓄的体态语运用方式,这并非是说该用体态语而不用,而是说体态语的运用要有一定的度,次数上不宜过于频繁,幅度也不宜过大。

其五,时代性。体态语有其稳定性,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人们的心态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曾经能够接受的体态语也许会被人们舍弃,人们会选择或恢复使用那些符合当今时代主题和大众心态的体态语。

这个道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今天朗诵者表示自己—F决心”时使用的体态语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使用的体态语肯定相去甚远。

(二)体态语的功能

体态语的功能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功能未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这里只谈一谈与朗诵有关的比较重要和常用的几种体态语。

其一,补充言语信息。人们在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时,往往辞不尽意或意在言外,这时会很自然地用体态语言来补充有声语言不能表达或不必表达的信息。体态语的运用可以使听众在欣赏朗诵者短短的诗歌朗诵时接收到远多于此的信息。

孙中山先生在总结自已的演讲经验时,特别强调要练姿势,他总是对镜练习,直到无缺点为止。他说:“身登演讲台,其所具风度姿态,既须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开口演讲,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祥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

这里虽然说的是演讲,但对于同样需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朗诵来说也有极具价值的借鉴意义。朗诵者的体态语体现着其既有的风度,同时又调节控制着现场的气氛,这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起着补充丰富信息的作用。

其二,替代言语信息。体态语言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功用。比如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结尾两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朗诵完第一句以后,朗诵者可以稍作停顿,并满怀深情地环视一下在场的听众,然后再发自内心地说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里的停顿与环视,实际上是朗诵者在与听众进行沟通,它代替了简单的问与答,使得朗诵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挚。

其三,强调言语信息。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常用手势来帮助强调口语信息中的特别之处。

在气势恢弘的诗歌朗诵中,较大幅度的手势运动等体态语的运用,往往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增强力度、烘托气氛的作用。

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体态语如快速并且较大幅度地挥手、攥紧拳头等,配合上有声语言的表达,会给人以坚定有力之感。

其四,否定言语信息。有时候,言语信息和体态语言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握拳高喊要求和平口号的人,他的言语信息与他的动作表情发出了互相矛盾的信号。我们该相信哪一个信号?我们只须注意在矛盾信号中,哪些是刻意做出来的,哪些是发自内心地或在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就可窥知发信号者的真情。这个握拳高喊要求和平口号的人,此时他的身体信号无疑是值得信任的一方。所以,当言语信息与体态语言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体态语言发出的信息,而不相信言语信息。

这也就说明,朗诵者的体态语可以表明自己对所朗诵内容的态度,也有利于使听众对其朗诵的内容作出道德、真伪上的判断。.比如闻一多《死水》中的一段: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从字面上看,“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都是很美的东西,按理说应该饱含着喜爱之情去朗诵,但实际上作品是在写一潭死水中肮脏龌龊的令人讨厌的东西,因此在朗诵的过程中,除了在语气上体现出其令人生厌之处以外,还应该在表情、眼神上有所体现,这种眼神、表情的运用就是对言语信息的否定。

(三)体态语的运用原则

其一,适合语境。有声语言的表达须要符合语境的要求,而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达的体态语也有这样的要求。善用体态语的人,很注意说话语境,针对环境和对象,考虑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以及如何用效果最佳。尤其要注意随语境变化,调整自己的语言,包括体态语的运用。

语境应该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从时间角度讲,既要注意大的时代背景,使自己所使用的体态语样式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时代感,同时又要注意小的具体的时间,同样一首诗在节日期间和日常演出中的表情、手势都会有一些差别。

从空间角度讲,注意朗诵时场地的大小、舞美的设计、灯光的运用等等。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现场的整体氛围,突出朗诵者在舞台上的地位,舞台上有可能使用追光,这时使用幅度较大的体态语就有可能破坏这些效果,因此体态语的运用要收一些;而有时现场的舞美设计比较简单,朗诵的效果主要靠朗诵者一人来营造,那么就须要朗诵者更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以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

其二,和谐统一。体态语要同确声语言相协调,不能说东指西,令人无所适从,也不能节奏紊乱,声音体态不同步,造成力度丧失,韵律失调。这要求朗诵者一定要找准诗歌节奏和动作节奏的契合点,在心里有数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运动的动作,而在有声语言达到某个关节点时配合体态语的突然停顿,这样有声语言力度的显现点和体态语力度的爆发点就会契合在一起,达到节奏的同步。

各种体态语的运用也须要协调一致,比如,手势、身势、腿部的运动要彼此配合,否则,手举起来了,而身体却没有相应的支持变化,则有如傀儡有形无心。一般来说,整个肢体的运动都可以发力于腰,这样,一举手一投足既有全身力量的支撑,又有全身整体动作的彼此协调。找到并运用这种力量的支撑点,才可以使全身的运动和谐统一。

其三,恰到好处。体态语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它只是为了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才加以使用的,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其作用。否则,过多过乱的体态语会干扰诗歌内容正常、准确的表达。

在一般的诗歌朗谲中,体态语的使用频率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体态语的运用,自始至终身体正直,面无表情,使得有声语言的表达也显得刻板单调,这在朗诵的初学者或较少登台朗诵的人当中比较常见;二是体态语使用过多过滥,头部不断地摇来摇去,手与胳膊不断地重复着做同样的动作,给人以表达手段贫乏、压不住场的感觉。

解决的办法至少有二:一是事先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包括开头、结尾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中间大概使用几次体态语,力度与幅度的大小如何,等等,并力求使这些体态语的动作形态、节奏力度有所变化;二是做强制性的练习,体态语运用少的朗诵者一定要按照事先的设计把动作做出来,并力求到位和谐,而体态语使用过多过滥的朗诵者则先要强迫自己少用或不用体态语(包括使用将手放在自己的衣兜里这样的强制方法),然后再按照事先设计的动作使用体态语。刚开始时这些训练也许会让自己觉得不自然,但熟能生巧,通过训练肯定能够习惯。

其四,自然优雅。自然优雅是一种美学上的要求。

自然并非毫无设计的“大自然”,而是通过设计与训练以后,使朗诵者在使用体态语时既能有效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和诗歌内容的传达,又不露雕琢设计的痕迹,让听众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朗诵者规定的情境中。对于朗诵者而言,当他对体态语的使用达到自然适度的程度以后,他在进行诗歌朗诵艺术创作时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与听众交流上来,这时,语言的流畅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往往就是情不自禁的了。

体态语不仅要自然,还要优雅,给人以美感。具体的动作当然并不强求一律,要符合自身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诗歌内容,等等。总的来说应落落大方,给人潇洒的美感,避免使用生硬做作、粗俗不雅的体态语。

其五,稳重自信。稳重自信体现在朗诵者上下场的走路姿势、朗诵时站立的体态和朗诵过程中的举止上。

上下场的走路姿势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许多人以为朗诵就是从开口创作开始,到说完最后一句话为止,但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朗诵者在上下舞台时因走路姿势不雅观而引起听众哄笑,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朗诵创作的整体效果。因此,调整上下场的走路姿势并不难,关键是这个问题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总的来说,上场走姿要步态轻捷、稳当,双臂自然摆动,目光直视或关注听众,既给人以沉稳踏实的感觉,又不让人觉得做作。

站立的体态要挺拔、自信。上体要正直,特别是颈部要后挺;两脚可以并拢,可以平行分开,也可以前后斜向分开,但重心要尽量放在前脚掌上,这样,它可以为身体的挺拔提供一个支撑力,同时也便于对小腹肌肉进行控制,有利于用气发声的自如运用。

朗诵过程中的举止特别是手的摆放位置和手势动作最为丰富,但总的来说,说话时运用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是为了帮助表情达意,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运动时要大胆到位,最忌讳想动而又不敢动,结果造成手足无措,平添了许多冗余信息。

我要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