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七、控制节奏
许多文学作品的朗诵都是以语气为中心的,但是在诗歌朗诵中,由于诗歌形式的相对规整,节奏就显得甚为重要了,其重要性甚至要在语气之上。节奏往往使得诗歌的朗诵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生命的律动,使朗诵者的情感抒发和听众的心灵震撼相互契合。
节奏与声音形式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以及心理变化有关。
(一)声音形式要变化
从声音形式变化角度讲,节奏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而且语言节奏的变化远比音乐节拍的变化要复杂得多。要注重对比,注重变化。
比如,陆游的词《钗头风》上下阕的处理就须要有一些变化。该词如下:
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渑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词表达了陆游在封建社会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婚姻而被迫离婚,当他再次见到前妻时的愁苦、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其整体基调是低沉的。由于上下阕的形式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朗诵得没有变化,则会形成一种僵化的节奏,缺少灵气和艺术性。因此有必要在最能表达作者和朗诵者情绪情感的地方做一些变化。如“错,错,错”三个字中间虽有标点符号,但在朗诵时去p可以毫不停顿,一气呵成,语速较快,这样就把陆游那种对美满婚姻的憧憬和对残酷现实的失望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与之相对的是对于结尾“莫,莫,莫”三个字的处理,可以放慢语速甚至是一字一顿地朗诵出来,这样就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哀思,回味悠长。两相对比,既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又给人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之感。
(二)回环往复显节奏
关于声音形式回环往复的问题,是与上面所述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有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变化,才会有相似语气和相似转换的不断出现,节奏才得以最终形成。
另外诗歌都可以划分出音步,每一个音步里有大致相同的字数,而音步与音步之间的间隔又可以靠适当的停顿或字音的延长来体现,因此形成了相对规整的节奏。
五言诗的音步可以划分为“二三”式,如王维的《鸟鸣涧》可以划分出这样的音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呜/春涧中。
七言诗的音步可以划分为“二二三”式,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可以划分出这样的音步:
黄河/远上/白云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现代自由体诗歌中也有音步划分之说,只不过这类诗歌由于写作比较自由而使得句子的长短变化更为丰富,因此音步的划分也更自由些。
音步的划分是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了解音步不是为了限制大家的朗诵艺术创作,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朗诵。因此,我们不要被划分的音步限制住,要根据内容的变化和抒发情感的需要灵活处理诗句。
(三)心理变化出节奏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节奏与心理变化有关。节奏的产生有语速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速的问题,它还包括心理节奏等问题。我们常说的“紧拉慢唱”的朗诵方法往往就是用较慢的语速来表达紧张的节奏。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朗诵者运用语言形式就不仅仅是加快或放慢语速的问题,他还会在气息、吐字、声调、感情色彩等诸多方面做细微的处理,使节奏成为综合多种元素的立体概念。比如,当代作家张锲的诗歌《生命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
我在崎岖曲折的路上,一步步摸索着行进,
接踵而来的竟然是十年浩劫、十年颠倒、
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
“十年浩劫、十年颠倒、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是一种排比的句式,人们在播读时为了增强气势往往会加快语速,但其结果却经常会使人感到急促,甚至会影响到语意的传达。所以在朗诵时可以采取放慢语速但却加强心理节奏的方法:把句子“抻”开来,特别是对“险峻”二字的处理,更可以缓到极至,小腹控制有力,字头叼紧而有力,韵腹发声饱满,感情色彩和分量浓重,每一个字都发得清晰而有分量,令人感同身受般体验到“险峻”的感觉;加之它与前面的“崎岖曲折”、“摸索”、“浩劫”、“颠倒”相呼应,于是使朗诵产生出表达作品紧张鲜明的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节奏包括语言表达技巧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言技巧问题,它要从朗诵者内心的情感运动出发,当情感之水在内心中奔涌冲突而不可遏制时,其心理的状况便反映在生理的相应变化上,即反映在气息的运动、声音的调制和咬字器官的控制上;同时,节奏得以产生的外部技巧也是受内在的思想感情制约的,这就要求内外部技巧有机结合。综合起来看,情感的运动是促成节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感越强烈,则节奏越鲜明;反之亦然。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节奏感受到朗诵者的情感运动,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内在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