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诗歌朗诵技巧-第三章诗歌朗诵本体创作-展现形象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五、展现形象

展现形象的过程是朗诵者综合运用心、脑、嘴的综合过程,也就是综合调动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运用心力

运用心力的过程就是调动和抒发情感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情动于中,才能感动自己和听众。

有时,运用心力比动用脑力还要累,许多门类的表演艺术家在进行了全身心的艺术创作之后,往往会觉得筋疲力尽,似乎全身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都被牵动了。特别是情感运动得特别充分时,那种揪心揪肝的感觉已经说不清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但往往在这时,艺术的创作才有可能臻于化境。

运用心力,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情感,并且感同身受。比如,俄国诗人吉皮乌斯的《干杯》中有这样的诗句:

欢迎你呀,我的失败,

我爱你,正如我爱胜利;

谦卑藏在我高傲的杯底,

欢乐与痛苦从来就是一体。

朗诵者在创作时,要体会“爱”的不同含义——对失败的爱与对胜利的爱毕竟不同——这种爱蕴含着对失败的辩证认识,蕴含着对胜利的渴望;“高傲”在本诗中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失败者的高傲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一种不屈的信念;“欢乐”与“痛苦”这对结合在一起的孪生兄弟更是彼此映衬、彼此渗透,朗诵时要细细体会那种痛苦的欢乐与欢乐的痛苦的复杂感受。具体朗诵时,要注意情感的酝酿要适当提前,情感的抒发要与发声同步,情感决不能与声音脱节甚至丧失。

(二)精于设计

诗歌的形象性除了受作品文字提供的景物、事物影响以外,还受朗诵者对诗句朗诵的设计与处理的影响。那种认为有了情感就有了一切的想法和只要声音好就能朗诵好的想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细节的处理人见人殊,只有抓住规律才有可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对诗句朗诵的设计有很多方面,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等。这里仅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后两句为例来设计一下: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文字所给出的艺术形象来看,“春潮”、“雨”、“晚”、“野渡”、“舟”等都是西涧当时呈现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幅荒江渡口的景象。然而这些景象都不是重点所在,诗句给我们印象最深之处在于:一个“急”字说明了春潮骤雨来势之猛,一个“自”字凸现了野渡无人之状,因此,如何显现春潮之猛和野渡无人之状才是重点。前句语势稍扬,语速较快,尤其是“急”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后句语势则状如波谷,只是在“自”上加以点染,使语势升起平收,语速也放慢了。这种声音形象与诗的艺术形象的特征是暗合的:“春潮带雨”再加“急”字,给人以夜雨骤至之感,故而有声语言的行进速度也较快;而雨来则“野渡无人”,潮来则“舟横”,是通过一个小的细节来描绘荒江渡口的景象的,描绘细腻,故而语速放慢;同时,“舟横”不是人为,而是潮至使然,故而把“自”字作为重音加以点染,点明此意。于是,声音形象和艺术形象便统一起来了,从有声语言表达角度讲,真正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精于设计的前提是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一定要做到深入细致,以便在诗歌那跳跃、精练的语句中把握住诗意;然后没计有声语言的表达,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最后在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出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善于突出

我们常说,强调与突出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这中间就存在着强调与弱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不善于弱化与不敢于强调一样影响着重点的突出,同时也就影响着诗歌本意的表达。

弱化与强调协同进行,这是突出诗歌本意、展现生动形象的有效手段。请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气势豪迈,想象奇特,生动描画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许多人在朗诵这首诗时,为了把这种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气息控制力量大,字字用力,声音响亮,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给人以白而无味之感,因为诗中景物没有被突出出来。实际上,为了展现庐山瀑布的生动形象,就有必要把最能表现庐山瀑布特点的文字突出出来,这就用到了弱化与强调的辩证关系。诗歌前两句写庐山的香炉峰、写远远看到的瀑布,只是为后面的进一步描写作准备与铺垫,因此可以平稳地渐进,用气发声可以稍微收一些;第三句的“直下”写山势之险峻,“三千尺”写瀑布之长,因此可以强调一下,具体来说,“直”字可以加重声音,而“三”字可以适当地将字音拉长些;第四句是作者大胆的想象,但只要强调一个“落”字就可以了,具体来说,可以加强舌尖弹动的力度,使用虚实结合的声音,并适当地延长字音,这样,一个“落”字就把瀑布倾泻而下的气势和如银河落地般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此外,其余的句子和文字或轻些、或快些、或暗些、或低些地诵出即可。

我要打分

您需要 登陆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