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三、气脉一贯
朗诵诗歌时要做到气脉一贯,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朗诵者的气息状态要保持相对的统一,二是指作品内在的文气要通过停而不断的语气表现出来。
其一,气息状态保持相对的统一,是对朗诵者语言功力的一种检验,要求朗诵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能够从容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气息,并体现在有声语言的流畅表达上。当朗诵者能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合理运用气息发出声音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朗诵的作品上,并适时地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朗诵者才有可能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同时,由于朗诵者的用气发声从容自如,不露雕琢的痕迹,听众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诗歌作品上,集中在朗诵者的艺术创作上,达到艺术的创作者与接受者心与心交流的至高境界。
做到气息状态保持相对统一的关键是需要多呼吸,进行自如的控制,其方法:一是注意多种换气方法的灵活运用,包括偷气、抢气以及生活常态的换气,根据内容的要求可以无声地换气和有声地换气(因为有时换气的声音也具有抒情的作用);二是要有较大量的训练,因为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没有切身的感受和创作的能力而空谈理论是没有用的。
其二,气脉一贯,还表现在朗诵者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气息流动状态下体现在诗歌作品中顺畅的文气和朗诵时连贯的语气上。在这个过程中,朗诵者一定要注意诗歌作品的整体性,对每一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处理都要符合作品的整体基调。在这样一种心理的诱导和控制下,朗诵者的心理状态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前后的和谐,其气息状态也是相对稳定的。气息虽不是气脉的全部,但朗诵创作在这样的气息状态下进行,语流在这样一种贯通的气脉下行进,于是朗诵作品中便蕴含着一种前后贯通的文气,隐隐映射出作者和朗诵者投射于其中的勃勃生气。朗诵的作品因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而带有了美学的特征。
要想做到合文气,顺文势,首先要对作品内在的线索和整体的结构相当熟悉,这样才不会在朗诵的过程中因注意力太过集中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次是要注意语气的连贯,特别是语势的呼应,上一诗句如何停、下一诗句如何起都要做到有根有据,这样,即使声音停顿下来,其意思还是连贯的。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这四句的语势变化是不同的。第一句可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句尾音高较低;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句子中部的“无”字较之首尾的“独酌”和“相亲”要低些;第三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明月”二字扬起,并适当延长;第四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三”字处于最高点。我们按照这样的语势进行处理,四句诗首尾呼应,就会显得连贯而合文气,同时,诗歌的语意也显得更加明了:诗人饮酒却无人陪伴,于是邀来明月,加上自己的影子,“三人”在一起畅饮——虽然数量上有“三”,但实际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饮酒,那种孤独感愈发强烈。这是多么连贯的语意呀,但一定要靠连贯的语势将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