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银安
决定选用《海棠花祭》这篇稿子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文章出自周总理夫人邓颖超之手,字里行间充满着她对“同志 ,战友,伴侣”的周恩来的真实情感。今年的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创作、制作这个作品是我配乐生涯的一件很非常重要的事。
为文学作品配乐的选稿至关重要,制作过程中,心里压力还是很大的,这在有些人看来,不就是给一篇文章配上个音乐吗?找个音乐配上不就完了吗?何必下这么大功夫呢?但我想的是,用我的本心,我的职责和能力把这篇作品制作成一个既有技术含量,又有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为之动容的音频作品。
《海棠花祭》配乐朗诵的作品非常多,怎样创作、制作的更好呢?我大量细致的查阅了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个人资料和相关的工作资料,以便对伟人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这是做好创作的根本,再者要选一个合适的女声用心用情去读。
艺术创作的三要素是:生活经验;专业技巧;感悟构想
生活经验越丰富,感知的创作素材就会越多;
专业技巧的水准,决定艺术作品的质量;
感悟的不同,会影响艺术创作的深度和温度。
诵读报题后,设计了相思鸟的叫声,接着,诵读者于丽红开始读,“春天到了,百花竟放……”在文章的结尾时,又做了一次重复,这个重复叫做“艺术重复”。
这里的相思鸟叫声,不是单纯的鸟叫声。我理解的,是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思念,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敬仰,有说不完想念的话要告诉我们的总理……
在读到“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我用了“留白”、混响和延时的技术处理来表现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的名句。
《海棠花祭》的配乐特点是叙事性强,尤其是用单簧管演奏的部分,如泣如诉,与文字内容和诵读者的结合非常贴切,弦乐的演奏部分,所抒之情淋漓至尽,在周总理讲话结束、大家鼓掌的同时,音乐的进入把整篇作品推向了高潮。
艺术作品有五度:高度、深度、宽度、长度和温度。用影视配乐的方式配乐制作必须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我从事配乐制作的一点点体会。
杨银安于2021年2月
艺术家简介
于丽红(曾用名魚儿)河南开封人,现居广州。喜欢文学,酷爱诵读。用心吐字,为爱发声,文字、感情、灵魂三者的碰撞,赋予文字独特的生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