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六、讲究节奏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讲究节奏是诗歌文本本身的艺术和诗歌朗诵艺术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诗歌朗诵艺术的重要表达方法。增强诗歌朗诵的节奏感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回环往复
节奏离不开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也就是说,相同或相近的声音形式不断出现才能形成节奏。
格律诗在形成节奏方面有先天的优势。比如讲究押韵,韵脚的反复出现有利于节奏的形成;讲究平仄,平仄相间也使得相似的声音形式不断出现;对仗等写作手法也为节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有了这些能够形成节奏的先天优势并不够,还要把这些优势体现出来,其关键就是要努力造成相似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并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重要原则就是要敢于突出强调相关的词句。
(二)疏密变化
语句的疏密处理使句子行进时产生节拍变化,时疏时密,循环出现,同样能造成相似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也有利于节奏感的形成,并在听觉上造成疏密、长短的音乐美。
大家可以注意到,一首诗中的不同诗句有着疏密的变化,同一个诗句内也会有疏密的变化。以七言诗为例,一句中的七个字,往往是前四个字比较快、比较密,而后三个字则比较慢、比较疏。比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斜线划分后,这两句诗有如形成四个拍节,在朗诵时,四个拍节的绝对时值大致相同,而有的拍节是四个字,有的拍节是三个字,这自然就使得其疏密快慢发生了变化。
诗句内部的疏密变化,不同诗句的快慢处理,既形成了诗歌表达变化丰富的特点,同时又因为疏密相间而形成节奏,增强了诗歌朗诵的欣赏性。
(三)停顿造势
诗句与诗句之间有连有停,诗句内部因为音步的存在也会有停顿的存在。这种停顿并非思维进入真空状态,相反,有时恰恰是人的思维进入了广阔、深邃的想象空间。此时声音虽断,但意蕴连绵,朗诵者与听众会同时徜徉于这任意驰骋想象的思维时空中,诗歌作品虽短,但其言语容量却大幅度增加了。这是有无互动、虚实相生的最精妙之处。
当然,停顿不是任意为之的,它是须要细心经营的。句中的停顿,停前要蓄势,顿后要承接,停顿本身无法修饰,完全靠这一“蓄”一“接”才得以实现其功能。比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尾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语速放慢,“云深”的“深”字字尾平走延长,然后夸张地停顿,但要带有引领下文的语气;“不知处”三字更慢,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音色承接,语气中带有一种怅惘和神秘的色彩。这一停一接之间可以让听众去想象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去想象隐者的行踪。这样,诗歌传达的意韵就更为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