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这里所说的格律诗,指的是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总的来说,格律诗每行字数相同,讲究对仗,平仄相间,双句压韵,这是其总体形式上的共性。因为有这些共性,所以在朗诵时会有一些规律可循,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须要注意。但同时,正是因为有这些共性,我们才要抓住每一首诗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每一首诗歌的个性,诵读出不同的意境和韵味来,避免雷同。
下面就从格律诗的一些特点人手来谈一谈其朗诵问题。包括:确定基调、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语势呼应、讲究节奏、诵出韵味等七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基调
格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诗作众多,选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同时,由于格律诗篇幅不大,跳跃性强,因此,在较短的篇幅中把握诗歌的特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来确定诗歌的基调就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了解背景
了解背景须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诗人的经历影响着他的世界观、性格、心胸,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对于那些直接反映诗人经历、心境的诗歌当然相对容易把握一些,而那些以咏物咏史的方式来间接反映诗人思想和心境的诗歌则较难把握。因此,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对于把握诗人诗作的内容、主题和风格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比如,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陆游的大量诗作中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又充溢着悲怆愤慨之情,这与诗人的经历大有关系。陆游出生时正当国难当头,他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抗战,力说用兵,还直接参加军队,走上前线,企图一展报国杀敌的宏愿。但是南宋统治者却划水为界,屈辱偏安,为此,他一生多次被弹劾,甚至被免职还乡,以身殉国的夙愿终未实现,所以愁苦愤懑的情绪充溢在其诗作中就不足为怪了。《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就表现了诗人这种情绪。
了解写作背景对于确定诗歌的基调也很有帮助。有些诗歌表面上是在写景状物,实际上却暗含着诗人的心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贬永州之时,当时他抑郁不得志,故而放浪山水,诗人眼中的景色透出“寒”、“静”等特点,实际上表明了自身的“孤”、“独”之感。
无论是诗人一生的经历,还是他写作诗歌时的具体的处境,都投射在其作品中并得到直接和间接的反映。了解背景不是限制了自己的朗诵创作,而是为朗诵创作提供了更多的依据,这有助于准确理解作品和确定基调。
(二)突出特点
古诗跳跃性强,往往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篇首和篇尾的情趣有时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确定基调关键是要把握主体,因为基调是贯穿全篇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体现总体色彩才能突出特点。比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的前六句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苦,尾联两句宕开一笔,借幻想增添了一丝希望。从分量来看,愁苦凄婉的感受要多于期望,因此这首诗的基调应确定为低沉舒缓型,结尾两句不以低沉舒缓为主,但也有所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