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诗歌朗诵技巧-第四章诗歌朗诵整体创作-勇于创新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六、勇于创新

在这里讲勇于创新,目的是让大家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学习朗诵的各种原则和技巧,关键是为了在朗诵时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让大家都朗诵得一样,否则,朗诵者的创作和听众日常的朗诵没有区别,朗诵也就失去了其创造性和艺术魅力。勇于创新,应该在深刻理解、独特感受、灵活用声、创新表达和凸显风格等方面下一些功夫。

(一)深刻理解

透过诗歌文字的表面去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诵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王维《山居秋瞑》诗中的两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松”、“石”二字作为重音来处理是比较常见的,但如何处理则反映了朗诵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两字都加重加实的处理方法未尝不可,但莫如运用加强对比、虚实相生的方法,其根据在于:月下松林碎影斑斑,似有还无,“松”字可以处理成虚声或半虚半实的声音;而泉底的石头隔水可见,“石”字可以处理成实声。一虚一实对比强烈,但同时都加强了语意,将客观景物点染得更加明晰,“真境逼而神境生”,诗歌的内容不仅表达得更加清楚,而且还使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更加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呈现出了意境美。

(二)独特感受

同一首诗歌,同一行诗句,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但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着朗诵者各自不同的感受,并给听众以不同的感觉。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们对此句的处理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所以给每个字都加重处理的人并不少见,而只加重“大江”、只加重“东去”、只加重“浪”、只加重“淘尽”、只加重“风流”等的人也很多,而且从语义角度讲,也都能说得过去,但强调的文字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如果加重了“风流”二字,给人一种赞美英雄人物之感,人们不禁会对英雄投以仰视的目光;如果只是把“大”字作为重音,音量加大,音长加长,音高挑起,音色刚而明,比日常的处理方法要夸张些,而其余的字则或低、或弱、或暗、或快地清晰带过,则有如一位哲人迎风站在长江的源头极目远望,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一抒胸中之情,其时空之辽阔、境界之深远,都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加重“大”字的处理方法更可取。可见,只从声音形式上加重一个字并不难,难就难在为什么要加重这个字和如何使其负载丰厚的内蕴上,对此,没有独特的感受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三)灵活用声

用气发声是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训练才能具有一定功力的,但很多人在经过训练之后,反而不会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声音了:听其声音似乎显得不错,气息状态也稳劲、持久、有力,可是朗诵起来却淡如白水,失去了韵味。这并非训练的过错,关键是朗诵者自己不会使用自己的声音,也不敢大胆地用气发声。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末句: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句诗在朗诵时,语速可以由快而慢,声音从“销”字开始由实而虚;至“愁”字时,声音由虚极而变气声;气息发自肺腑,80直至声音渐消,其气似乎仍然弥散在句尾乃至全篇作品的周围。这样处理是比较大胆的,但其效果也是明显的,这会让人在其后的数秒钟之内,还依然沉浸在诗歌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继而去思索宇宙与人生。反之,如果不敢大胆地去处理,特别是不敢使用虚声并将其夸张到极至,则其效果就有可能打一些折扣。

(四)创新表达

有些诗歌的朗诵是须要韵味的,而“声有余音”才能产生韵味。特别是在语句的行进中,字调往往会受到语调的影响,而不是相反。所以,在某些诗句中,我们要注意因语气特别是语势变化而造成的字调的变化,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诗歌才能产生韵味。

比如张锲的诗歌《生命进行曲》中有一句:

(请允许我)跟随你们,把生命的奥秘探寻“生命”的“生”字声调为“55”,我们却可以把它处理成“445“,把本来是阴平的声调延长后再微微扬起,于是“生命”二字便无形中蕴含了神秘的色彩,增强了空间意识,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这一音变是在语言规范化的前提下做的适度的艺术处理。说其适度,是因为其调值虽有变化,但总体调型却没有变化;字音末尾稍稍扬起也是在语流行进过程中受波峰类语势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既细腻地刻画了艺术形象,又使得声音形象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形式美,而且朗诵起来也平添了几许韵味。

(五)凸显风格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独特生活阅历和独特感受的产物,同时,不同的诗人也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所以,朗诵时应体现出不同诗人、不同诗作各自的风格特点。

另外,每一位朗诵者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声音条件,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对诗歌的理解也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有了这么多的不同,如果把诗歌朗诵得都一样,反而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从以上角度来说,同一个朗诵者在朗诵不同的诗歌时要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做到朗诵每一首诗歌时都能体现出其独特之处。

此外须要注意的是,对于同一首诗歌来说,不同朗诵者的处理也应不同,这些不同的处理不存在哪一个更好的问题,因为这分别反映了朗诵者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审美情趣,这也适应了广大听众不同的审美品位和接受心理的要求。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朗诵者的创作是有依据和道理的,故意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是不会长久的。

我要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