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丁婵。今天为大家诵读的这段文字,选自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味中国》一书,作者林留清怡。
通过吃来认识一座城市的地理
2003年春天,妈妈来中国看我,那个时候我住在上海,还没有开始我的烹饪历险。我们在全国各地旅行了一个星期,参观了她小学时在课本上读到过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过脏兮兮的小吃店、古色古香的茶馆,偶尔也去豪华餐厅。
一周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上海。在等车来接妈妈去机场的时候,我觉得很伤感,说再见的时候到了。妈妈也很动情,她冲出公寓,但并没有带上收拾好的箱子。我还没有弄清楚她到底去哪儿了,她提着一个餐盒回来了,盒子里面装着六枚小笼包。这是一种圆形、巴掌大小的饺子,顶上的褶皱好像肚脐。这些包子像水球一样饱满,里面是猪肉馅儿和一汤匙浓郁的汤汁。在我们母女相聚的最后时刻,妈妈全心全意地吃着小笼包,直到把最后一滴汤汁都吸干净了才罢休,留下一丝似有若无的油香。
对于我妈妈来说,小笼包的意义胜过参观迷宫一样的紫禁城和长城的断壁残垣。事后她跟我说:“我从小就听说小笼包,可直到这次来中国,才吃到真正的小笼包。”这道上海特色名小吃是她这趟旅行的亮点。
三年后,在2006年的秋天,我放下削面刀,穿上浆过的厨师外套和格子裤,在上海一家高档餐厅实习。三年前在这座城市里,我发掘了自己对饮食的热爱,如今我回来了。
上海有一种北京所没有的魅力。如果把北京比作一个直率魁梧的男子汉,那么上海就是他那打扮精致的小表妹。北京的街道宽阔,转角90度的大马路排得秩序井然,上海的道路却是曲曲折折。道路两侧的梧桐交汇成荫,如同置身伦敦和巴黎的街心公园。和北京一样,上海也在如火如荼地搞建设,密集的高楼令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轮廓分明,最醒目的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那充满太空感的粉红塔尖,还有那八角形、有八十八层高的金茂大厦。不久之后,金茂大厦中国第一高楼的名分就要让给附近一座正在施工的摩天大楼。
这座城市里的很多建筑是由英、法等殖民者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修建起来的。当时的上海有“东方巴黎”、“东方妓女”之称,这些称号凝固了上海浮华、享乐的大都会形象。在上海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商业区中心还是保留了好几座有着铸铁阳台的法式别墅。外滩边,还保留有大量宏伟的英式石灰岩建筑。上海特有的传统建筑,石库门,仍然有迹可循。石库门是联排的三层楼建筑,既有天井和石雕大门等中式元素,也融入了壁炉、百叶窗和红瓦屋顶上的小天窗等西式特色。
我通过吃来认识这座城市的地理。我知道南京路是购物街,顾客们在拥挤的店面里挤来挤去,只为弄到一篮子小笼包;熙熙攘攘的吴江路上家卖生煎包的店,煎包子的铁锅比卡车轮胎还大;延安路的高架桥下面有个外卖窗口,一个男的在里面卖上海烧卖,这是一种包得比较松的饺子,上端开口,形状像火山。对于外国人来说,烧卖、包子、饺子都一样,都是面皮儿里面包着馅儿。还有许多无名的小巷弄,我只能循着香味去搜寻。
中国好文字网,致力于优质阅读内容的生产和分享。目前旗下有《超爱悦读》节目《好声音读好文字》栏目,《听故事》《早知道》等主体性产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优质短文字,为移动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分为早间《中国好文字》(微信号:zhongguohwz)和亲子版《好文字》(微信号:zghaowenzi)微信公众号每天早晚为大家推送最有价值的阅读。